攀枝花1965年建市,是全国唯一以花命名的城市,行政区域面积7414平方公里,辖东区、西区、仁和区和米易县、盐边县,常住人口121.2万,是中国气候宜居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营商环境百强城市和全国首批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城市。2021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133.95亿元,同比增长8.3%。
攀枝花位于川滇交界处,是凉山、昭通、楚雄、大理、丽江五市(州)的几何中心,与五市(州)首府直线距离均在200公里左右,所处的川西南滇西北区域幅员广阔、资源富集、潜力巨大。被列为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和生产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正加快推进成昆铁路复线和宜攀、丽攀高速公路等建设,逐步形成与毗邻县(市) 1小时、与毗邻市(州)2小时、与成渝贵昆3小时的交通圈。当前,正着力构建市域“内圈”、金沙江区域“中圈”、成渝贵昆“外圈”“三个圈层”,重塑经济地理空间,建设辐射川西南滇西北的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更好地承载国家战略、服务区域协同发展。
上世纪60年代,攀枝花因丰富的钒钛磁铁矿,被国家列为三线建设的重中之重,成为新中国首批资源开发特区。开发建设以来,全国数十万建设大军奔赴攀枝花,投身钢铁基地大会战,创造了在2.5平方公里坡地上布局成套大型钢铁联合企业、突破筑路禁区建成成昆铁路、攻克用普通高炉冶炼钒钛磁铁矿世界性难题等奇迹,圆满完成了国家战备任务,为新中国工业化和现代化贡献了重要力量。在三线建设火热实践中,孕育铸就了“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三线精神”,央视热播电视剧《火红年华》全景反映了这一光辉历程。
境内矿产资源富集,已发现矿产76种,钛、钒资源储量分别居世界第一和第三。被全域纳入攀西国家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形成了从钛矿到钛材的钛金属全产业链和全系列冶金用钒制品产业链,是国内第一、世界第二的钒制品生产基地和国内最大、全球重要的全流程钛工业基地。拥有钒钛资源综合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全国钒钛磁铁矿综合利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等国省级创新平台41个,科技创新水平指数居全省前列。当前,正大力实施工业强市战略,着力做强钢铁钒钛产业生态圈、培育机械制造产业生态圈,构建现代工业体系,加快建设新型材料工业城市,建强中国钒钛之都,打造世界级钒钛产业基地。
攀枝花属南亚热带干热河谷气候,年均气温20.42℃,森林覆盖率62.38%,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是“一座没有冬天的城市”。被纳入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全国首批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全国立体农业示范点和“南菜北调”基地,是四川唯一的亚热带水果生产基地,盛产各类特色“攀果”、早春蔬菜。教育和医疗水平区域领先,康养旅游度假产业蓬勃发展,入选首批国家医养结合试点城市、中国康养20强市、中国城市宜居竞争力排行榜50强、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当前,正深入实施精明增长战略,统筹推进老城更新和新区建设,积极开展“四花”行动,推动内外交通和城市品质“两大改观”,打造区域优质教育、医疗健康、时尚消费“三大中心”,构建阳光康养产业生态圈,建设高品质生活宜居地,打造国际阳光康养旅游目的地。
攀枝花是国家“西电东输”重要基地、全国新能源示范创建城市和全省水电消纳产业示范区,工业副产氢丰富,约有930万千瓦风电和光伏资源待开发,境内水电装机660万千瓦,富余水电量大,电解水制氢潜力巨大。钒、钛、石墨等氢能原材料保障优势突出,磷酸铁、钛酸锂、石墨电极等新能源电池配套产业体系日渐成型。能源结构绿色转型加快推进,氢燃料电池车应用前景广泛,钢铁、钒钛冶金氢能需求量大,抽水蓄能、全钒液流电池等储能产业前景可期。当前,正深入落实国家“双碳”部署,大力实施绿色低碳战略,培育新能源产业生态圈,推动“水风光氢储”五位一体多能互补、协调发展,特别是聚焦打造氢能产业示范城市、新能源示范城市、绿色低碳产业集中承载地,培育壮大多元绿色氢制备、氢储存、氢运输、氢能应用产业,积极建设区域氢能装备制造高地,着力推动氢能全要素全产业链发展。
火红奋进攀枝花,邀您共度好年华。当前,攀枝花迎来了新一轮发展黄金期,正按照市委“一三三三”总体发展战略部署,聚焦加快建设川西南滇西北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总目标,大力实施工业强市、精明增长、绿色低碳“三大战略”,统筹做好钒钛、阳光、清洁能源“三篇文章”,积极构建市域“内圈”、金沙江区域“中圈”、成渝贵昆“外圈”“三个圈层”经济地理空间,必将为广大有识之士投资兴业、创造价值、成就梦想提供广阔舞台。
花是一座城,城是一朵花--攀枝花欢迎您!